一、实验室概况
安徽省林业科学院林业遗传育种研究所/综合实验室成立时间于2001年,现有分子实验室、线虫培养室、植物生理室、生化分析室、组培室、超净工作室、养虫室、药瓶储藏室、标本室和管理办公室,用房面积约700 m2,实验基地面积约50000 m2。林业遗传育种研究所/实验室配备有超净工作台、恒温培养箱、光照培养箱、干热灭菌器、高压灭菌器、超声波清洁器、蒸馏水制造器、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、PCR扩增仪、种子清精选机、便携式光合仪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、电子显微摄像系统、光照计、火焰光度计、全自动定氮仪、气质联用仪、酶标仪、荧光倒置显微镜、超低温冷冻冰箱等实验设备,总价值约400万元,可进行森林土壤、水样的养分分析,植物生理生化分析,林木种子品质检测,木材材性分析,松材线虫的分离和培养,花绒寄甲的培养,气象色谱和质谱的分析、核酸的克隆和电泳分析,林木良种及花卉等的组织培养等多方面的实验研究。综合实验室推行仪器设备的开放与共享政策,搭建面向全省的公共研究平台,欢迎各高校、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。
二、科研队伍
经过多年的建设,林业遗传育种研究所/综合实验室拥有一支基础扎实、学术思想活跃、团结协作的科研人才队伍。目前固定研究人员11人,包括研究员1人,副研究员5人,高级工程师1人,助理研究员2人,研究实习员2人。其中有1人获博士学位,9人获硕士学位,平均年龄39岁。
三、主要研究方向和课题
(一)主要研究方向
林业遗传育种研究所/综合实验室的研究主要是面向林木育种和森林保护学科的相关项目。主要研究方向是松材线虫病抗性育种及生物防控技术,具体如下:
1.高抗性马尾松和黄山松家系、无性系的选育;
2.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、黄山松家系的抗性机理研究;
3.天敌昆虫应用技术研究、生物防治及天敌繁育技术应用;
4.花绒寄甲寄生松褐天牛的机理研究。
(二)主要研究课题
林业遗传育种研究所/综合实验室目前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:
1.国家林业局项目“湖沼区血防林构建技术体系优化与集成试验示范”
2.安徽省林业厅项目“薄壳山核桃星天牛幼虫防治技术研究、山核桃溃疡病防治技术研究”
3.安徽省林业厅项目“安徽省薄壳山核桃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”
4.安徽省林业科技创新研究项目“美国白蛾新药剂防控技术研究”
5.安徽省林科院院长基金项目“安徽省林科院昆虫标本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研究”
6.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马尾松良种丰产及壮苗繁育技术研究”子课题“马尾松新品种扦插规模化快繁技术”。
7.由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牵头,我院作为合作单位,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抗性马尾松松脂对松材线虫病的防卫应答”项目。
8.省财政专项“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高抗性材料开发与利用”项目。
9.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子专题“安徽典型湿地森林植被结构对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”。
10.亚太森林组织项目“南方低山丘陵区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示范”。
四、研究成果
林业遗传育种研究所/综合实验室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,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4项,具体如下:
1.“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控新技术”,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2.“松材线虫病生物可持续防控关键技术与示范”获得湖南省201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
3.“研究用农药微胶囊剂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与蔓延”科技攻关课题获安徽省2002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4.“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无性系选育和应用”获得2017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5.“马尾松种源加密实生种子园营建技术的研究”获得安徽省2010年度科学技术三等奖。
6.“安徽省林农复合经营技术研究”获2011年度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。
7.“松褐天牛天地轮虫花绒寄甲繁育及应用技术研究”2013年度被鉴定为省级科技成果。
8.“安徽省林农复合经营技术研究”2010年度被鉴定为省级科技成果。
9.发表省级地方标准3个:《安徽省长江水系滩洲枫香人工林培育技术规程》、《美国白蛾飞机防治技术规程》和《马尾松嫁接育苗培育技术规程》。
10.审定省级林木良种5个。
11.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90篇。
林业遗传育种研究所/ 综合实验室供稿
摄影 本网编辑 周业勇
摄影 本网编辑 周业勇
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:0551-62632026 传真:0551-62632026 办公地址:合肥市黄山路618-1号安徽省林业综合楼二楼
网站建设:翔科网络 皖ICP备08102763号-3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772号 网站负责人:周业勇 总访问量:9459928 今日访问量:257